云南中医学院思政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课程建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教学实施建议

发布日期:2018-01-25 15:35:54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 ]

    一、总体思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应该力避生搬硬套和面面俱到的做法,于课程的性质、任务、脉络和框架,促进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实质要义、丰富内涵和内容体系与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实现合理转化和有机融合

为此,我们要站在“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围绕“四个伟大”“四个选择”“四个自信”,重点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主题,突出展现中国共产党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的光辉历程,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正确把握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紧密联系,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史、国情和世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选择,帮助大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和主线,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终促进大学生廓清思想上的误区,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应该成为“纲要”教学最终的价值目标。一方面,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高度概括和提升了“纲要”教学乃至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价值目标。正确的历史观与文化观首尾呼应,成为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的必要前提和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就必须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

二、章节教学建议

导言

在导言中,加入党的十九大关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论述,即“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等内容。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教学建议:讲解“为什么说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这个问题时,注意用大量可靠的历史事实、生动的例子、具体的统计数字、形象的图片视频资料等,讲解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方式、手段和罪行,剖析美化殖民侵略言论的谬误。在讲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时,一方面应注意将教材上的定性概括还原为生动的史料,另一方面,应重点剖析为什么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社会腐败而不是经济技术落后。此外将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审视其历史意义。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教学建议要在阐述社会各阶级对近代中国出路探索贡献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社会各阶级探索中国出路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要让学生基于科学的历史观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及其活动。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教学建议要深入揭示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着重分析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史上的改良与革命。引导学生科学评价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纲领。正确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以及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科学认识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的双重内涵。深刻认识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对辛亥革命成果的践踏及其历史倒退,阐释“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正义性,以回应“告别革命”的错误言论。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教学建议:第四章是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是为这个论断提供重要历史支撑的一章。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纲领中提出了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肩负起拯救历史危亡、开创人类历史美好时代的历史重任。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问题,用丰富的史料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原因、背景及伟大意义。针对有人提出的“中国共产党早产论”“舶来品”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应充分利用本章内容予以批判。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教学建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开始了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斗争,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改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九十六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教学建议在讲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共二大制定的最高纲领”时,融入党的十九大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此外,在讲授新文化运动时要融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精神。讲授五四运动、五四精神、一二九运动时,融入关于“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的思想。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教学建议:第五章的时间跨度是(1927——1937年),是为本论断提供历史支撑的重要部分。这一章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领导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而展开,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挫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教学建议:在第五章,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根据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开创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这是中国革命在“逆境”中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挫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的真实写照。在讲授本章内容时,我们应围绕上述论断,重点分析讲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艰辛历程的伟大意义,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中国革命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革命失败后领导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新军阀斗争过程中探索出来的。1964年,毛泽东在同智利新闻工作者代表团的谈话中说:“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当一个小学教员,也没学过军事,怎么知道打仗呢?就是由于国民党搞白色恐怖,把工会、农会都打掉了,把五万共产党员杀了一大批,抓了一大批,我们才拿起枪来,上山打游击。”在讲授过程中要用丰富确凿的史料、事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

教学建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生死存亡的革命低潮中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重要的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关键时期,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十九大报告对“斗争”“矛盾”的论断,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强调了我们党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敢于担当的重要意义。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从长征到遵义会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艰辛摸索,在失败中崛起、在实践中总结,开创出了一条完全独立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事实证明,这条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最终获得胜利的最主要的基础。土地革命的成功经验在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斗争,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需求,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力争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推进军人荣誉体系建设,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

教学建议:在讲授人民军队的创建相关内容、阐述党的建军历程与建军思想时,要融入党的十九大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思想内容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教学建议:本章讲述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进程中“站起来”的重要阶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教学建议:本章一方面回顾近代以来日本侵略者一步步发动侵华战争的罪恶历史,另一方面用史实说明日军侵华战争期间的残暴统治、滔天罪行和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让大学生牢记中华民族“磨难”,充分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进一步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

教学建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中,尤其是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大众、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以极大的努力,积极倡导并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民族自觉和强烈的爱国情怀,积极促进国共合作并推动国民党抗战,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形成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崭新局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并奠定了坚实的力量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教学建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回顾资本-帝国主义侵华史,分析日军全面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为什么从中国腹地北京地区的卢沟桥打响,进而分析卢沟桥事变是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的必然结果。用史实说明日寇侵华战争期间犯下的严重罪行,进而说明中华民族遭受的“磨难”,让大学生牢记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又是对现今日本右翼势力的反击。教师可以在与国民党的对比中说明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正确看待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影响和世界意义。正确看待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抗战精神。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教学建议:本章讲述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为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这段历史时期(1946-1949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进程中实现真正“站起来”的关键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

教学建议:本章讲述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这段历史也是民心大转移的关键时期,即广大中国人民彻底唾弃和抛弃国民党政权、选择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关键转折点。第二条战线的形成、第三条道路的幻灭、解放战争胜利无不说明了这一点。回答解放战争是如何发生的,分析这一时期国共内战爆发的责任是国民党主动挑起了内战。分析蒋介石国民党政权的腐朽性、反动性,从民心转移的角度归纳国民党政权覆亡的历史必然性,用史实说明真正让中国人民站立起来必须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全党一定要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教学建议:1949 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据此,他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教学建议:第八章的时间跨度(1949-1956年),是为这个论断提供历史证明的重要时间节点。因为在这个历史时期,标志着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实现民族独立的任务(即已经“站起来”),开始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即“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征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教学建议:在第八章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十九大报告中的上述内容,为我们向学生讲解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我们向学生讲解如何评价这一伟大历史变革的意义,提供了核心见解。以此为指引来开展本章教学,也进一步明确了本章教学的重要任务,那就是使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需要结合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给学生讲透第一种选择即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为了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避免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附庸,中国最终选择了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此外,针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合作化、抗美援朝等运动的质疑、贬损,用丰富、确凿的史实讲清开展这些工作的必要性与正义性;要把合作化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中去讲,让学生懂得历史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不能以今天的标准去评价过去的历史;讲授抗美援朝战争中出现的英雄人物如邱少云等,让学生懂得“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的真理。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的讲授,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并让学生懂得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郑重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在一百多年长期奋斗和探索中作出的历史性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消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教学建议:正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伟大工程。围绕上述报告内容来统摄第八章有关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相关内容,既有力证明了我们党从严治党一以贯之的坚决态度,也有助于说明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性。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教学建议:第九章的时间跨度(1956-1978年),特别是中共八大召开前后我们党对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主要矛盾的判断,与十九大报告上述内容前后呼应。结合我们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来讲授本章内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和今天我们所取得成就的伟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九十六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苦,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学建议:这些论述反复强调了我们党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的坚定决心和态度,同时也反复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辟的艰辛和不易。从很大程度上说,这些论断都是基于我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历史时期而得出的。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来统摄本章相关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宝贵和伟大,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要把该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讲全、讲透。可列举一些典型人物和事件,例如,“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大决策和“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等人的重要事迹,以及以屠呦呦等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和无私奉献,等等。对于党在探索中遭遇的曲折以及毛泽东本人的失误和错误,讲授时要采取郑重的态度。一要敢于承认,不回避;二是要对失误和犯错误的原因做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的科学分析。对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历史时期,讲授中要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既讲清楚重大区别又讲清楚相互联系。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不能否定”的论述,讲清楚改革开放前的艰辛探索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等。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教学建议:这段论述集中说明了我们为什么和怎么样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而这也是第十章教学内容中的首要内容。以党的十九大报告相关精神为指引来组织本章相关内容教学,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开启改革开放征程的重大意义,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新时代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学建议: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铺就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等重大问题的梳理和论述,统摄了教材第十章的中心内容。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来组织本章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所取得的各项显著成就,从历史的角度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顺利完成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报告从“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等各个方面,深刻论述和证明了“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

教学建议这些论述为我们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供了根本的教学指引。本章涵盖了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不宜平铺直叙地讲述。要抓住几个历史的关节点,如1978年改革开放起步、“南方谈话”、“世纪之交”及十八大以来等关键点;讲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什么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即讲清楚改革开放为什么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讲清楚党在几个重要历史关头是如何进行重大历史抉择的;讲述改革开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是如何逐步推进的,在推进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来自于国内外的挑战和机遇,党和人民是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通过对本章的讲述,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性伟大成就,正确认识这些成就同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成就之间的关系,即与改革开放前30年的关系。现行教材为2015年修订版,教材中第五节“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第六节“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教学和学习,应进一步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联系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重大意义。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页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生动态 | 作品展示 | 信息反馈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云南中医药大学 滇ICP备20001865号-11 浏览次数: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路1076号 邮编:650500 技术支持:泰得利通